一、前言
2008年9月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全球经济均受到冲击,两岸经济亦不例外。2009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总体经济都遭受全球需求不振的影响,进出口因而受到波及。台湾2009年1至11月出口金额为1,836.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衰退24.1%,同期间进口金额为1,562.8亿美元,衰退31.7%;中国大陆2009年前9月出口金额为8,466.5亿美元,衰退21.3%,同期间进口金额为7,111.8亿美元,衰退20.4%。
在外需不振之下,两岸均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方案及扩张性财政政策提振内需。其中,中国大陆除了透过4兆元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方案,分别在民生工程、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及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进行投资之外,并透过家电下乡政策、汽车下乡、家电进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政策,积极由出口导向外需型经济体,转变为内需拉动的经济体,其成绩有目共睹,全球各经济预测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大陆的经济预测,而中国大陆成功地运用扩大内需政策,缓和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大陆的冲击,并进而成为稳定亚洲经济的力量。
由于马英九总统上任后,两岸经贸政策不断突破,使得台湾在此波全球金融风暴中,在中国大陆经济稳定发展中受益良多。2009年两岸经贸虽然受到若干冲击,但是仍然逐渐恢复平稳发展,并成为台湾经济成长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将可预期未来一年两岸经贸将会继续推展。以下本文针对2009年两岸经贸进行回顾,并展望2010年两岸经贸走向。
二、2009年两岸经贸回顾
台湾2009年进出口均受到全球金融风暴之影响,都呈现衰退的状况,就主要国家及地区别观察,也呈现相同趋势。然而若观察两岸2009年1至11月进出口比重之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进出口比重反而较去年提升。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出口比重,从2008年的39.0%,上升至2009年1至11月的41.0%;而台湾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进口比重,则从2008年的13.7%,上升至2009年1至11月的14.6%,显示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出口及进口依存度有微幅上升的倾向。
以出口而言,2009年1至11月台湾总出口为1,836.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衰退26.3%。若以主要国家及地区观察,台湾对欧洲衰退幅度最大,为27.8%,同期间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金额为752.2亿美元,衰退20.9%,其衰退幅度相对小于台湾对欧洲及对美国的出口衰退幅度。由于中国大陆及香港为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地区,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出口衰退幅度如能降低,显示台湾整体出口衰退幅度降低,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就愈小。
表一 台湾对主要国家出口贸易额
2008年
2009年1至11月
金额
构成比
%
年增率
%
金额
构成比
%
年增率
%
中国大陆及香港
995.7
39.0
-0.8
752.2
41.0
-20.9
美国
307.9
12.0
-4.0
213.0
11.6
-25.6
日本
175.6
6.9
10.2
132.2
7.2
-19.2
欧洲
299.5
11.7
4.6
202.6
11.0
-27.8
东协六国
383.9
15.0
7.3
270.8
14.7
-25.7
资料来源:财政部,98年11月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快报。
若再从今年1至11月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的主要货品观察,可以发现2009年1月各项主要货品衰退幅度最大,显示全球金融风暴对台湾出口之冲击最大的时期在1月,其中又以光学器材、电机产品及机械衰退幅度最大,衰退幅度依序为77.9%、74.5%、66.7%。虽然电子产品衰退幅度不若电机产品及机械产品,然而电子产品占台湾总出口的比重高达近3成,因此其出口金额大幅衰退,对于台湾出口影响相当地大。2009年第一季之后,各项货品衰退幅度逐渐缩小,至2009年9月全球金融风暴满週年之后,除了电机产品及机械之外,都已由负转正,2009年11月起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主要货品,均已呈现正成长,其中塑胶及其製品成长95.8%,化学品成长85.2%,电子产品则成长49.2%,显示全球金融风暴对于台湾出口至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冲击已逐渐减少。
表二 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之出口主要货品金额
单位:百万美元
电子产品
化学品
光学器材
塑胶及其製品
电机产品
机械
年增率
%
年增率
%
年增率
%
年增率
%
年增率
%
年增率
%
98年
1-11月
25,789
-9.7
6,848
-21.9
11,854
-32.5
7,105
-14.4
2,979
-31.3
2,733
-35.0
1月
1,310
-48.8
323
-59.3
397
-77.9
352
-55.1
134
-74.5
129
-66.7
2月
1,533
-18.0
557
-22.8
552
-58.8
528
-10.8
171
-50.0
161
-37.1
3月
2,036
-27.7
504
-50.4
781
-60.2
624
-29.9
215
-59.9
244
-47.1
4月
2,151
-18.0
577
-36.5
793
-55.8
667
-18.4
270
-42.2
242
-40.7
5月
2,275
-15.0
721
-23.9
984
-44.4
656
-28.9
262
-35.7
242
-47.8
6月
2,270
-14.7
653
-38.5
1,052
-45.9
685
-24.7
347
-7.6
372
-19.5
7月
2,521
-8.4
723
-7.7
1,134
-33.0
706
-12.3
294
-22.3
222
-44.6
8月
2,862
-8.9
759
-14.0
1,506
-13.7
791
-4.0
371
-10.4
254
-38.5
9月
3,036
3.2
675
1.2
1,657
8.0
650
4.4
312
-4.7
249
-24.0
10月
2,863
12.2
609
3.7
1,447
21.9
727
15.6
289
-9.7
333
-4.5
11月
2,932
49.2
747
85.2
1,550
95.8
718
43.7
313
32.6
286
3.4
资料来源:同表一。
若再从今年1至11月台湾自中国大陆及香港进口金额观察,2009年1至11月台湾总进口金额为1,562.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衰退31.7%。若以主要国家及地区观察,台湾自美国进口的衰退幅度最大,为35.4%,其次为自日本的进口,同期间衰退26.6%,再者为台湾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进口,2009年1至11月进口金额为228.7亿美元,衰退26.3%。台湾进口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内需不振,使得进口原物料之需求也同时降低,加上国内内需不振,使得台湾自各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进口衰退。
累计2009年1至11月,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超52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7.8亿美元,衰退18.4%,然而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冲击较为缓和之后,出口成长也使得出超逐渐由负成长转为正成长,以2009年11月为例,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超金额为54.9亿美元,较去年同月增加21.2亿美元,成长63.2%。
表三 台湾自主要国家进口贸易额
2008年
2009年1至11月
金额
构成比
%
年增率
%
金额
构成比
%
年增率
%
中国大陆及香港
328.8
13.7
10.2
228.7
14.6
-26.3
美国
263.3
10.9
-0.7
161.7
10.3
-35.4
日本
465.1
19.3
1.2
322.8
20.7
-26.6
欧洲
244.5
10.2
3.8
176.8
11.3
-23.8
东协六国
255.8
10.6
8.0
179.3
11.5
-26.1
资料来源:同表一。
另就台湾赴中国大陆投资观察,依据投审会统计,至2009年10底为止,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的案例共37,541件,投资金额为805.3亿美元。2009年1至10月台商对中国大陆投资件数为173件,较去年同期减少262件,衰退60.2%,同期间台商对中国大陆投资金额为42.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1.1亿美元,衰退49.2%。今年台商大幅缩减赴中国大陆的投资,主要原因仍在于大环境不佳,全球金融风暴造成全球需求减少,厂商产能缩减,自然不利于投资。
三、2010年两岸经贸展望
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以出口为主要动能的东亚各国都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两岸也不例外。由于两岸产业垂直及水平分工的情形已相当深化,台湾在国际市场上佔大宗的几项重要的电子产品中,几乎都是在中国大陆製造的,也因此两岸之间超过九成以上的交易是零组件与半成品,两岸之间的企业也呈现愈来愈多的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的比例逐渐减少,在全球金融风暴减少全球需求之后,便直接冲击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
中国大陆在此波全球金融风暴中,体认到扩展内需及发展乡镇的重要性,并在各项扩大内需方案中,积极由出口导向外需型经济体,转变为内需拉动的经济体。不但成绩有目共睹,全球各经济预测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大陆的经济预测,以IMF为例,2009年预测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由原先预测的6.5%调升至8.5%,2010年则由原来预测的7.5%调升至9.0%。中国大陆经济成长趋稳之后,成为稳定东亚经济的力量,明年各主要预测机构对于东亚经济也抱持着乐观的态度,并认为东亚地区将率先走出阴霾,其中中国大陆对于东亚地区经济成长的稳定有其不可抹灭的贡献。
对于身处东亚的台湾,必须积极掌握中国大陆经济稳定高速成长的趋势,运用台商原本具备的两岸产业分工优势,进一步拓展品牌与市场。换言之,台湾应当抓紧中国大陆发展的契机,了解中国大陆积极发展的产业,儘速进入市场,以突破此波全球不景气,儘速走出谷底。
除了台商原本具有的製造业优势,现阶段台湾应当进一步掌握在中国大陆发展服务业的契机。现阶段中国大陆在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使得中国大陆的民间消费实力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未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一部分要依赖本身内需市场的发展,而此一内需市场的发展则有赖于服务产业的发展,包括金融、观光、医疗、交通、商业、教育等。而台湾服务业到中国大陆市场有许多的优势。第一,台湾劳动技术水準较佳,且台湾劳动的相对薪资要比外国劳动低,所以未来台湾的技术性服务业劳动去中国大陆的机会很大。第二,两岸之间语言与生活习惯上的相近,使得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服务业的机会比先进国家优势大。第三,近年来两岸之间商品与人员往来日渐增加,两岸各种交通与联络的需求日益增加,会产生许多服务业上的需求。第四,教育、出版、与文化创意产业等许多服务性产业与语言和文化有关。因此,台商进军中国大陆服务业,有其机会所在。
然而厂商在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之际,仍必须正视中国大陆社经环境之特殊性,在两岸关係和缓之际,政府恰好可以在此时机,扮演建构良好的投资环境及法律制度的角色。逢此第四次江陈会谈洽谈之际,我们期许下一次江陈会谈能够儘速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并希望在完成ECFA签署后,进一步在WTO架构下,继续推动签署「两岸经济合作货品贸易协议」及「两岸经济合作服务贸易、投资暨合作协议」,针对各种货品贸易及服务业贸易进行实质性的谈判,争取对台湾有利的经济合作项目,让台商能够无后顾之忧,在中国大陆市场中继续拓展台湾产业的发展空间。